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大脑、行为和发展方面的障碍之一,其认知缺陷和行为结果影响许多方面的功能。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我国约为3~10%。其中,50~80%的儿童ADHD可持续至青春期,30~50%或者更多可进入成年期。
一、临床表现
1.注意缺陷:很难保持持续的注意集中,可以自然地投入很感兴趣的事物,但很难专注于新的或是不太感兴趣的事物。在上课、做作业或做其它需要花费精力的事情时,注意力集中更困难,易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做作业往往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经常遗失学习用具。谈话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有些儿童或对某些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可产生较强的动机,使得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能长些,如在看喜爱的动画片或玩电脑游戏时可能会有所专注,不能因此排除ADHD的诊断。
2.活动过度:表现为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水平过高。这种活动过多有不分场合、无明确目的性的特点,尤其表现在要求孩子克制其运动行为的情境中,如课堂、集会、客人面前等。总是处在不停息的活动与说话的状态中。
上课时,小动作不停,坐不住,屁股在椅子上扭动,干扰其他同学。下课后好奔跑攀爬、冒险、大喊大叫、惹人注意,一刻不停,不知疲倦,像有一部马达在驱动。在家也是精力旺盛、动个不停,常常不能静下心来写作业、边写边玩。
3.冲动:表现为做事前不考虑后果。会脱口说出不恰当的话或没听完问题就做出错误的回答。很难安静地排队等候,打断别人的谈话。自控能力差,情绪变化剧烈,容易兴奋,对挫折的耐受能力较低,常对不愉快刺激做出过分反应。他们要求什么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吵闹不休。做作业或参加考试时,经常匆匆完成,抢先交卷,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检查。
二、继发影响
1.学校功能障碍:虽然 ADHD 儿童大都智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常常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成绩波动大,很不稳定。常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成绩差会越来越明显。
2.人际关系困难:表现为不听别人的话,行为不可预见及容易爆发,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和冲突。表现出较少的给予、合作、分享和分担等特征。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缺乏考虑而并非故意。即使是好意,其行为也经常令人厌烦并成为父母、老师和同学烦恼的根源。经常会受到家长及老师批评、同学排斥,很少能交到朋友,常常感到不快乐。这样往往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更加糟糕。
3.意外事故高发倾向和危险性:由于冲动、缺乏事前思考和计划性等方面的问题, 50%的ADHD儿童被认为具有发生意外事故的倾向。多动—冲动行为也可能发展为一种成人不负责任和冒险的行为模式。
4.伴发障碍:大约80%的ADHD儿童同时伴有另一种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对立违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焦虑障碍和抑郁。
5.未及时治疗及治疗不足的患者。如下:
个人安全:
自行车事故增加50%
摩托车事故2~4倍
急诊就诊33%
患者:
学习困难
自尊下降
对立违抗
品行问题
职业:
职业成就低
收入低
家庭:
父母误工或工作效率低
父母离婚或分居3~5倍
兄弟姐妹争执2~4倍
学校:
46%被开除
35%退学
社会:
物质滥用及早
期犯罪增加
三、病因与影响因素
ADHD是多种危险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具有确定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ADHD儿童的前额叶、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其局部血流灌注减少。额叶功能障碍被认为是ADHD 儿童行为模式的主要原因。
出生前或出生后危及神经系统发展的因素(孕产期并发症、低出生体重、营养不良、窒息、母亲孕期饮酒、吸烟等)可能增加患ADHD的风险。饮食、过敏和铅对ADHD主要成因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近乎为零。
家庭影响不是形成ADHD的主要因素,但对决定ADHD的后果及其相关问题起重要作用。父母或老师缺乏理解,采取打骂和侮辱人格的做法,均严重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四、治疗
首先必须认识到ADHD是一个慢性疾病,治疗需要医生、家长、儿童与老师共同参与。应该明确一个恰当的治疗目标,缓解作为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还要最大程度地改善儿童的社会功能:改善与家长、老师、同伴的关系;减少破坏行为或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改善学业表现;增加自我照顾或家庭作业的独立性;提高自尊心;提高生活安全性。
多采用药物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的联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对疾病的核心生物学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社会心理干预主要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建立。
精神兴奋性药物(利他林、专注达)、非兴奋性药物(择思达)是治疗ADHD症状最有效的一线药物。研究表明单独兴奋性药物治疗比单独行为治疗对改善症状更有效;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是最佳治疗手段。一般来说,采用长效制剂(专注达、择思达)优于多次剂量的短效制剂(利他林),长效制剂可以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一天内经历给药开始和结束的血药浓度及临床症状波动状态。
社会心理干预:主要改善儿童行为问题和家人的态度和生活策略(如自我概念、人际交往能力、学校问题、家人对孩子的评价)。通过家长管理培训、教育干预、家庭咨询及个人咨询,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