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深圳市儿童医院通过引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玉凤教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医学团队,双方合作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复杂性ADHD临床诊疗、基于生物学标记的精准治疗研究、学龄前ADHD早发现早治疗及ADHD患者追踪随访等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ADHD筛查、诊断、早期干预、治疗、追踪随访的三级防治体系,并借助ADHD高度共患其他神经发育障碍而以此推及至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防治,使深圳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儿童保健科在ADHD及神经发育障碍诊疗及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争创全国一流的ADHD诊疗中心,使其成为华南地区首选的专病诊疗机构。
依托科室: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人数:8人 [1名带头人+6名核心成员+1名专职科研人员]
团队组成
团队带头人:
王玉凤教授
团队带头人业绩综述:
王玉凤教授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及相关破坏性行为问题的病因和治疗研究,开展儿童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课题,在病因学、临床评定和治疗方面均取得突出的成绩;引进感觉统合训练并推广至全国多个单位,应用于多动症儿童临床治疗中。
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精神科学杂志》编委会常委, Advisory Board of J.Child Psychol Psychiat(儿童心理精神科杂志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卫生部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儿童孤独症;3.儿童阅读障碍等。成果及著作:研究成果:《MBD儿童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尿MHPG.SO4测》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论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治疗技术的综合研究》获世界卫生组织中国青年优秀论著(精神卫生、神经科学)三等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6年以“fMRI技术在学龄儿童阅读困难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中的应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学论文350余篇,90余篇被SCI引用;参编专著10余部, 自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9年王玉凤教授荣获第七届世界ADHD联盟“突出贡献奖”,2020年王玉凤教授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
团队其他成员:
团队核心、其他成员业绩综述:
刘靖教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具有丰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经验。兼任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协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儿童保健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近年来主持科技部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项目、首都发展基金项目8项,参与科技部支撑、国自然等项目6项,发表文章约70篇,副主编专业著作及专业教材5部,主编科普丛书一部,作为编写组组长之一参与卫生部《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编写工作。作为主编之一,主编《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孙黎教授
从事儿童神经、儿童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20余年,科研工作包括ADHD的临床诊断与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新药的临床试验、预后的随访以及基础研究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ADHD的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影像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目前已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多模态脑磁共振研究”(编号30970802,2010.1-2012.12)及 “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基于静息态的脑电和功能磁共振的相关性研究”(编号 81371496,2014.1-2017.12);作为研究骨干曾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申请及实施工作,包括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ADHD 分子遗传、认知神经及治疗研究” (2004-2006 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综合干预模式研究” (2004-2006 年)、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共患病研究”(2004-2006 年);“十一五”支撑计划科研项目子项目“青少年破坏性行为障碍相关特征与干预模式 研究”(2008-2010 年)、卫生行业专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 疗研究”(2008-2010 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学习行为发生、发展及异常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编号2014CB846100,2014-201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临床医学研究协同网络的情感认知障碍综合诊疗关键技术研究”(2015BAI13B01,2015.1-2017.12)。共发表文章40余篇,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iological Psychiatry:CNNI,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Psychiatry Research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系列论文。
杨莉教授
杨莉教授,现任世界ADHD联盟副主席。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重要国际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ADHD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DHD的临床诊疗、神经精神药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与行为治疗、分子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影像遗传学、动物模型等方面。既往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累计86篇,其中SCI 论文48篇,多篇发表于本领域重要的学术刊物,如分子精神病学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神经精神药理学杂志(Neuropsychopharmacology)、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神经精神遗传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等,多次在国际ADHD大会作特邀报告。曾荣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 Donald J. Cohen奖、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Rafaelsen 青年研究者奖、北京大学青年杰出学者奖。
曹庆久副教授
曹庆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全国理事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春期医学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委员。
自研究生以来一直从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诊治、认知神经心理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2007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儿童精神病学的临床工作,目前为儿童病房主任。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青年项目,已结题),承担两项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其中一项已结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已结题),一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已立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申请及实施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report等杂志上,单篇他引90次以上。
钱英副教授
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德高级系统式治疗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中德夫妻治疗培训项目、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培训项目中方教师组成员。主要从事焦虑抑郁障碍、进食障碍、ADHD等精神科综合诊疗及个体及家庭心理治疗。研究领域为ADHD的神经心理缺陷和非药物治疗。曾主持国家级及北京市级科研项目,其中“ADHD强化执行功能训练研究”被北京市科委评为亮点课题。
量表引进:2007年引进了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量表),该量表为国内首次系统评定儿童的认知功能相关的量表,曾被国内50多家研究机构关注。2011年引进了Weiss功能缺陷量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执行功能特点研究:探讨了儿童及成年ADHD执行功能特点,随访了儿童期起病ADHD儿童至成年早期的预后。
非药物治疗疗效研究:2008年-2011年,开展团体心理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的疗效研究。2013年至今,开展团体执行技能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研究。
刘璐副研究员
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精神疾病,特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CSNP)青年委员/神经调控联盟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遗传学组组员。Neuroscience Bulletin,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s审稿专家。至2019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16篇。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导师:王玉凤教授)、第四届/第七届ADHD国际大会青年科学家奖(World Congress on ADHD,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3年第一作者,2019年并列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森青年科研奖励一等奖(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2015-2016年度,2017-2018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CSNP第十四届学术会议优秀大会发言论文二等奖(2017年)。
王鹏博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美国佐治亚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半。长期从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情绪障碍等的脑影像学研究。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情绪障碍等疾病诊疗。
输出团队专科特长:
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及相关破坏性行为问题的病因和治疗研究,开展儿童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引进感觉统合训练并推广至全国多个单位,应用于多动症儿童临床治疗中。
输出团队简介:
王玉凤教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医学团队核心成员共7名,主要从事ADH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病因学及长期随访的研究。近三年承担及完成两项“973”课题的子课题;承担及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承担及结题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41篇;核心期刊论文43篇;构建了国内最大的ADHD临床样本库。王玉凤教授为国内最著名的ADHD专家,致力于ADHD的临床及科研研究近三十年,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刘靖教授具有丰富的ADHD诊断及治疗临床经验,在儿童及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行为学训练方面具有多年的积累;孙黎教授专长为ADHD的脑电生理及神经影像学研究,长期从事ADHD的临床诊治工作;杨莉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ADHD的遗传学研究,同时多年从事ADHD的临床诊断工作,对于ADHD的长期随访及执行功能训练具有丰富的经验;曹庆久副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ADH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曾进行ADHD的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钱英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工作,研究领域为ADHD的神经心理缺陷;刘璐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ADHD遗传学、神经心理学研究。
团队合照
团队带头人王玉凤教授在深圳出诊照片
团队特色技术介绍:
(1)系统式执行功能多家庭团体训练
(2)执行功能评估
(3)读写障碍干预矫治训练
1、团队特色技术(研究):
系统式执行功能多家庭团体训练
系统式执行技能多家庭团体训练是在参考美国Guare执行功能训练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特点,经过数次修订完善,以及开放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对疗效的反复验证,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该方案通过每周2小时、持续13周的系统式多家庭团体治疗的方式,指导家庭习得行为管理原则,从而形成治疗师指导示范、家属协助、患儿自助实施注意力训练计划的非药物治疗。
每次2小时授课内容包括:
①0-40分钟,通过儿童课堂教导技能
②41-80分钟,通过多家庭团体进行场景模拟加强应用
③81-120分钟,通过家属教育提升家属管理患儿行为的技能
④课后通过任务练习,以及每周内容相关递进的家庭练习作业强化习得的技能
2、团队特色技术(研究):
执行功能评估
执行功能损伤是ADHD患儿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引进了多种执行功能评定方法。实验室执行功能部分:引进CANTAB剑桥认知评估软件的ADHD三模块及孤独症三模块、实验室操作型执行功能评估;生态执行功能部分:采用Brief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
3、团队特色技术(研究):
读写障碍干预矫治训练
阅读障碍((Dyslexia),又称读写障碍、读写困难,是指由于某些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儿童虽然拥有正常智力、情感以及相应的教育及社会文化机会,但在阅读方面会出现特殊学习困难状态,他们的阅读水平常常落后于相当年龄和智力的儿童。我中心阅读障碍的测试筛查主要包括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团队开发的儿童阅读能力、香港理工大学黎程正家博士团队研发的中港读写能力的识字量表。韦氏智力测验主要筛查孩子的阅读障碍问题是否是由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儿童阅读能力测验能多方面显示孩子的阅读问题,包括孩子的汉字识别、快速命名、音位删除、语素产生和词表朗读等级结果;儿童识字量测验能明确显示孩子的识字量以及在同年级识字量水平中的等级。干预训练的标准为韦氏智力测验≥85;阅读能力测验汉字识别缺陷;识字量测验百分等级≤16三者共同符合。干预训练共分为 6 次课程,每周一次、每次 2 个小时。依次针对拼音、字形、词汇、书写、阅读与理解、作文进行模块化训练。每节课训练时间安排:1-10 分钟和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10-50 训练时间;50-60休息时间;60-90 训练时间;90-100 分钟和孩子共读文章;100-120和家长反馈本节课内容,并就平时在家和孩子共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游戏、专注力和阅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训练。